2014年1月8日星期三

塑料加工行業確立“新三化”的發展方向

塑料制品的功能化、輕量化、微成型不僅是世界塑料工業射出加工的發展趨勢,塑膠加工也代表了塑料加工業國際先進成型技術水平,同時也是我國塑料工業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的重要抓手。

首先,增強塑料的功能性將滿足國民經濟和下游行業的迫切需要。“十二五”以來,節能環保、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等新興行業發展如火如荼,對與之配套的塑料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各種高阻隔膜、電絕緣膜、電池隔離膜,各種光學膜、光伏太陽能電池封裝膜等功能性薄膜,超濾、微濾等過濾膜,各種高強、高韌、耐高溫、耐磨、耐腐蝕、導電、絕緣、導熱、納米合金等特種工程塑料等。這些高性能材料憑借優異、獨特的性能在各自的應用領域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許多仍然依賴進口。

其次,開發輕量化技術為節能減排提供支撐。低碳經濟時代的來臨使飛機、汽車和軌道交通工具的輕量化問題越來越受關注,而傳統材料及工藝已不能滿足要求,新的環境友好、輕質高強材料加工技術成為實現輕量化及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一些新型的成型工藝也使塑料材料進一步輕量化成為可能。微納層疊共擠出、多層復塑膠射出合、合金以及物理發泡、化學發泡等技術的進步,不僅顯著減輕了制品質量,還改善和提高了制品性能,特別是超臨界CO2微發泡的出現給塑料制品的加工和應用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再次,微成型技術將拓展塑料在高端精微結構零件上的應用,滿足對塑料零配件尺寸微型化的要求。微成型是指在毫克、微納米尺度級別上的微結構成型技術。它集成了從設備到成型工藝的最尖端技術,包括3D打印成型、微注塑成型、堆積成型等,其制件可廣泛應用於光電通訊、影像傳輸、醫療器械、信息存儲、電子產品、生物醫藥、精密機械等新興領域,材料用量雖少,但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可將材料的性能優勢和技術先進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隨著技術進步和新技術的突破,微成型技術還需要不斷完善、補充調整。企業要密切跟蹤最新科技動態和前沿技術進展,站在科技塑膠零件制高點來把握發展方向。

中國塑料加工增長仍然較慢

根據中國的主要塑料貿易協會,塑膠零件在今年上半年中國台州--中國塑料加工行業繼續其較慢的步伐增長,尤其是與出口看到一個全球經濟放緩塑膠加工的不確定性和損害競爭力的上升成本造成影響塑膠射出

根據在北京的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中國的塑料行業2013年的第一個六個月增長了8。1%,與2012年大致相同,但仍明顯慢比22。3%,在2011年預見的塑料加工增長產量。

出口似乎首當其衝,僅有1。77%的出貨量上升價值,中國上半年636。6億元人民幣(約合104億美元),這是9月25日在中國泰州舉行的亞洲塑料論壇上中國塑協公布的數字。

“中國塑料加工行業具有較大的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中國塑協秘書長馬占峰說。“我們需要從低端消費產品推出以更高的產品。”

射出加工 中國塑協告訴APF的會議上,中國塑料加工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在今年上半年產量2930萬噸,占全球產量的20%和25%之間。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已經成為在世界上的第1號的體積和容量,但2012年以來我們也面工程塑膠臨著嚴峻的形勢”。大多數塑料制品的產能過剩導致更激烈的競爭中較低級別的產品的。

說,雖然中國塑協預計今年的穩定增長,經濟數據表明行業的重組,以更精密的制造工作正在進行中仍然非常。

例如,數字顯示,中國的塑料產品出口只有約三分之一的進口值-21。8元($3。56),每公斤的出口與62。8元($10。27)。

“這表明,大多數來自中國的塑料制品出口仍然是低收入和中等高端的產品,我們需要盡快調整出口產品結構,”他說。

APF的會議上,他說中國前的低成本優勢已經開始消失,需要更加注重技術升級和創新。

塑料加工進入"三上"轉型升級發展新階段

中國塑料工業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國內需求將穩步擴大塑膠射出。國內塑料制品市場未來需求主要集中在 包裝塑料制品、建築塑料制品、農用塑料制品、工塑膠加工業交通及電子通訊等幾個方面。工程塑料仍將是增長最快的領域。隨著我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工程塑料的應用領 域日趨廣泛,消費量不斷增加。
  伴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塑料加工業實現了塑膠零件歷史性跨越,實現了從以消費品為主快速 進入生產資料領域的重要轉型,成為集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為一體的新型制造業,現正進入上質量、上水平、上檔次的轉型升級發展新階段。在這樣的 新發展階段,我國的塑料加工業面臨著新形勢。
  一是塑料加工業已初步完成了數量主導型發展階段,發展重點由注重量的增加,轉到質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上,加快轉型升級。
  二是產業區域布局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問題更射出加工加凸顯,特別是產品結構不合理問題更加突出。目前部分產品出現結構性和階工程塑膠段性過剩。這說明塑料加工業供給能力還不能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和變化,供給能力升級迫在眉睫。
  三是生產要素成本不斷增加,資源、環境、能源約束日趨增強,塑料加工業發展環境、機遇發生重大變化。
  四是在我國經濟進入增速放緩的發展轉型期後,塑料加工業也隨之進入發展的重要轉型期,增速放緩是必然趨勢。十一五 期間,塑料加工業平均年增長20。1%,而2012年僅增長8。99%,今年前三季度增幅比2012年又下降3個百分點以上。

第三次工業革命給塑料加工業帶來發展機遇

  首先,塑料作為新材料技術革命的重要領域,是新興戰略產業的塑膠加工重要支撐和組成部分。

   第二,作為新興產業的塑料加工業正處於迅速發展的成長期,巿場需求強勁。

   第三,塑料加工業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為塑料加工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四,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為塑料加工業發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搭建新的塑膠射出創新平台。

   塑膠零件 以新能源、互聯網、新材料和信息技術為重要內容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迅速發展,催生並加快數字化射出加工制造、智能化制造和綠色制造的發展,同時當今世界正進入大數據時代,新型互聯網在獲取海量數據的同時,與全球計算機網絡相互融合推工程塑膠動了雲計算的發展,將大大改變信息、知識技術獲取方法。這為塑料加工業發揮後發優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為塑料加工業創新驅動發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走進膠南殘疾人安養中心 你唱歌我唱戲親得像一家人

  一直以來,信報義工的腳步停留在市區,幫助的大多是安養中心市區內有困難的人們。8月11日,跟隨信報義工董敏以及青島濱海學院的同學們一起走進膠南市大台村,為坐落在那裡的怡怡殘疾人安養中心的殘障人士帶去了快樂。義工們唱起了京劇、唱紅歌,他們聽得如痴如醉,面對這些熱情淳樸的殘障人士,學生們表示,他們以後還要常來。

  信報義工董敏雖然今年剛從青島濱海學院畢業,但她卻是老義工了。兩年前,董敏和幾名同學通過學校社團,與膠南怡怡殘疾人安養中心建立起了聯系,自此董敏就成了這家殘疾人安養中心的常客。

  8月12日,董敏抽空與母校的校友再次前往膠南,去看望老朋友。“我的師弟師妹們趁著暑假還沒開學,8日就已經去了安養中心幫忙,畢業後我就再沒去過了,這一次趁著周末我想再去看看他們。”董敏說,同行的還有青島麗人婦科的醫生,“這一次我們找了做贊助,請醫生過去給殘疾人檢查一下身體,帶一些基本藥物。”濱海學院大四學生楊濱說。

  半個多小時後,與義工們抵達怡怡殘疾人安養中心,大門口已經坐著好幾位殘障人士,一看到義工,一位阿姨就跑到車門前高興地喊:“來了!來了!”說著很自然地拿走了楊濱手中的飲料喝起來。“我們每一次來,他們都很開心,這裡的人大多智力有問題,叫不上我們的名字,但是能認出我們。”董敏說。

  同學們在中心大廳就地搭台,音響剛剛安裝好,演出還沒開始,就有一個大爺迫不及待地走到台中間,放聲唱起了《東方紅》。“這些老人只有幾歲孩子的智商,很多人的記憶都停留在小時候,最喜歡唱紅歌。”濱海學院大二學生張洪斌告訴 ,同學們每次來都唱紅歌、唱戲、跳舞給他們看,大爺大媽們別提多高興了。

  “這次我們專門請了戲劇團的同學們過來,他們四個都會唱戲。”正說著,這次演出的“特約嘉賓”,上屆戲劇團團長臧向東開了腔,一段《四郎探母》蒼涼有力,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一下子hold住了全場,台下的殘疾人們聽得如痴如醉。

  隨後,大四學生楊濱在掌聲裡走上舞台,他帶來了一首《老男孩》。楊濱來過好幾次了,這裡的殘疾人都認識他。雖然不是紅歌,但看著台上熟悉的男孩,聽著他清亮的歌聲,殘疾人們笑逐顏開,一位大媽還跟著旋律跳起了舞。

  “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很簡單,但要去愛很多人,一個人的愛是不夠的,大家都來了,每個人拿出一小點,就能讓人感受到大愛的力量。”殷愛華是怡怡殘疾人安養中心的主任,和大學生們早已熟識,對於這些20歲上下的孩子,她贊不絕口。“不管天冷還是天熱,他們都過來看這些殘疾人,一次一次給了他們很多歡樂,真的很感謝。”

  殷愛華介紹說,目前這裡一共有74位殘障人士,年齡在30歲~60歲,全部來自低保家庭,大部分是智力或精神的一二級殘疾,有的是肢體一級殘疾,常年住在安養中心,很少有機會和外界接觸,大學生們的到來對這裡的殘疾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慰藉。

  董敏告訴,從她開始,到這裡來獻愛心的傳統已經影響了四屆學生,今後,濱海學院的學生們也想加入信報義工的隊伍 ,把“濱海信報義工團”幫助殘疾人士的接力棒一直傳下去。

溫州投資10億建老人安養中心 與溫醫附一新院相鄰

在溫州舉辦的“台灣養老產業的現狀與發展”講安養中心座透露,溫州將投資10億元,在甌海區南白像金竹村建設市社會養老服務中心。目前,該中心正在開展設計招標工作,計劃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

這個由溫州市農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作為業主投資建設的集醫療、保健、休閑和文化養老為一體的花園式現代化社會養老服務中心,與溫醫附一新院相鄰,占地近150畝,總建築面積為16萬多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為15。2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為8500平方米。養護中心床位數2500張。

昨天,來自台灣的雙連社會福利園區執行長蔡芳文以“老人安養照顧服務與產業發展之成功關鍵因素”為題,從市場和服務角度闡述了養老中心的運營模式。

我市從1995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平均老齡化進程提前了4年。根據有關規劃,到2015年我市需要配備機構養老床位63445張,但是目前我市機構養老床位僅36246張,缺口非常大。為此,我市采取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建設社會養老機構。

市農投集團有限張洪告訴,祖國寶島台灣於1993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和我市情況差不多,但在機構養老方面的經驗比我們豐富得多,蔡芳文執行長有著30年從事養老行業的經驗,在市社會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之前,請他先將“安養”等相關服務理念灌輸到位,有利於養老服務中心建成後的成功運營。

2014年1月2日星期四

稀貴金屬回收

稀貴金屬回收就是對一些稀有金屬和貴金屬進行再回收。

稀有金塑膠回收屬以其稀有而得名,而如今一旦被人們認識以後,已被源源不斷地從地底下開采並分離出來,進入工業生產,成了現代工業、現代科技、現代國防缺之不可的重要角色,與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一樣構成了現代文明的基石。昔日,“稀有”的名稱早已名不副實。古代曾作為貨幣和玩賞之物的貴金屬如今也走出財東的“錢櫃”和姑娘的“閨房”,在現代工業中大顯身手,進入千家萬戶和生活的各個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稀貴金屬的應用逐年增加,生產量也不斷上升,稀貴金屬生產成的產品也在迅速更新換代,稀貴金屬貴金屬回收的“廢品”隨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雖然原先身價百倍,可當它們以稀少、分散或以別的物質形態(如化合物)進入使用領域以後就很少有人重視,甚至變成“垃圾”無人問津。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已進入生產→應用→回收的良性循環,而稀貴金屬仍停留在生產→應用→報廢的公式上。這樣每年將以驚人的數字變成工業“垃圾”。獲悉,北京某雷達部隊,更新淘汰後的無線電器件多達10多噸,最後廢品站以幾百元一卡車廉價收購。廢品站拉回去只將其中的鋁部件拆卸利用,含有多種稀貴金屬的元件又成了廢品的廢品。國家一方面以巨大的投資生產稀貴金屬,甚至不惜重金進口稀貴金屬。但另一方面生產出來的稀貴金屬又在以驚人的速度報廢。如不重視回收這個重要環節,供求關系單靠增加生產是不能解決日益增加的對稀貴金屬的需求的,同時對稀貴金屬也是極大的浪費,加快稀貴金屬的回收勢在必行。

稀貴金屬回收經濟效益在於綜合利用
廢金屬的回收,無論是常見黑色、有色金屬,還是稀貴金屬,已不是一個簡單收集回爐的問題。一輛報廢的汽車,除了大部分的鋼、鐵外,還有銅、鋁、鉛、鉻等其它金屬和非金屬,同樣一台報廢的電器所含金屬就更為復雜了。從金、銀、電子零件回收銅、鐵到鎳、鈷、硒、碲、鍺、鈮、廢五金回收鉬、稀土等多達幾十種。有的則是以合金存在,有的則是通過電鍍附著於其它金屬的表面。雖然這些都是極有價值的金屬,但就其單一的金屬回收,在效益上是不合算的。一只表面鍍金的三極管回收金以後,其它部分又成廢品。三極管其它部分是價值極高的鐵、鈷、鎳合金,將鐵、鈷、鎳一分離,其利用價值就更高了,比起從礦石中提取冶煉成本要低得多。近代工業的發展,使金屬回收從單一型走向綜合型。如果不能綜合回下腳料回收收,新的浪費和流失又將形成,只有綜合利用,才能做到物盡其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稀貴金屬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開展綜合利用,才能滿足社會對稀貴金屬日益增加的需求,物資回收成過急部門應當及早重視這一工作的開展。